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答:1.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包括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代表作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的《寄陈独秀》《寄胡适之》,傅斯年的《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议》,以及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通信等。
2.胡适的理论建树
(1)胡适的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同时也是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基本架构。
(2)为了强化“白话文学”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一方面重视横的移植,即加紧评介西方的文学思潮理论,同时又在纵的继承中找根据,这就导致了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估。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提出“整理国故”,并从事“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
(3)胡适在治学方面,包括对传统文化与文学史研究方面,主张“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所说的“假设”,是指研究中科学的预见性,不是主观预测,是以实验证明作为关键一环的。
(4)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提出了要以写实的方法“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以及“诗体解放”说等理论。
3.周作人的理论建树
(1)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2)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他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3)1920年1月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文艺为伦理的工具变成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4)1923年周作人结集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对新文学中日益膨胀的功利性是一种清醒的制约。
(5)周作人的贡献还在于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并将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4.其他作家的理论建树
鲁迅主张白话文运动应当以“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并以“改良思想”为“第一事”;沈雁冰所提出的相对完整的“为人生”的文学观;李大钊初步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什么是新文学”;郭沫若提出注重内在情感自然流露的“自我表现”说;成仿吾对实用批评的尝试;梁实秋对“五四”文学的批评等。
【名师点拨】重点掌握胡适和周作人对新文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同时需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和认识一些思想立场比较复杂的作家。